主页 > 古诗词大全

逋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与应用举例

更新: 2024-10-24 09:26:34   人气:455
“逋”字,在古代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应用场景。它主要包含两种基本的语义指向:一是逃亡、躲避之意;二是拖欠、迟延的意思。

首先探讨其作为"逃避、躲藏"之义的应用。“逋”,在古人笔下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因各种原因而离乡背井或避世隐居的情景。如《汉书·蒯通传》中有记载:“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沛公,因以曹无伤告,刘邦大惊曰:"为之奈何?" 蒯通知天下将定于楚汉之间也,乃度刘有王霸之心,遂自匿不显,人谓之'逋客’。”此处,“逋客”的意象生动展现了蒯通预见乱局后的选择——逃离纷争之地,自我隐蔽的生活状态。

再者,“逋”又引申为拖延未办或者欠债未能偿还的情况,《后汉书·酷吏列传》载:“时郡国多逾侈及逋赋,诏遣使者案验。”这里的“逋赋”即指地方上有延迟缴纳的税款。同样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卖炭翁》里也有这样的表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此物虽贱君莫轻,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夫攘臂但蒿藜。我亦曾赴京华去,困顿途路难久稽。况复今年寒甚异,市上鬻炭价倍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谁知使臣称急务,半夜叩门声连连。满车熟炭宫前售,换得微值皆逋钱。”其中的“逋钱”就是对所欠债务的形象描述。

此外,“逋逸”这一词汇则结合了上述两层意思,既包含了逃脱束缚不受约束的一面,又有推诿责任不愿承担后果的情形,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其作品《东坡志林》中写道:“人性本善,然情迁事变之后,则往往失其所守,至于逋逸放荡而不顾。”

总结而言,“逋”一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且寓意深远,无论是表达人的精神层面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追求抑或是物质世界里的契约信用问题,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古人在文字艺术上的精炼与深邃思考力。通过理解并剖析这个汉字背后的多重意境及其文化内蕴,我们能更深入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